有一段时间,农村是年轻人争相逃离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守在家乡很无奈,远走他乡、不当农民,是不少农村青年不约而同的选择。但是,*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农村已不再是旧模样,相应地,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的年轻人,悄然上演现代版“凤还巢”。8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副刊部与融媒中心联合推出第4期《新青年@新时代》青春特刊,讲述几位返乡新农人的故事!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啸、张思洁、邵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这是中国古典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开头。
太行村的村民们,对故事里“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生活,实在是太熟悉了。这座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的小村庄,头枕秦岭、脚踏巴山,山体砂石多、交通不便,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30%。
要摆脱现实的困境,当然不能指望传说中力可搬山的神仙——多年来,离开土地、出门打工,才是太行村人改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曾兆敏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陕西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花椒园,曾兆敏(右)与村民一起劳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邵瑞摄
花椒开新路,“达于汉阴”
“85后”青年曾兆敏是土生土长的太行村人。在他的童年印象中,老家村庄破旧,土地撂荒,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年,17岁的他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浙江杭州,从“小工”干起。打拼十多年,他和妻子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事业小成,准备在这座城市定居。
年,曾兆敏偶然认识了一位卖花椒调料的客户,不经意间,命运的另一条路在他面前徐徐铺开。
花椒耐旱、耐寒、喜阳,抗病能力强。“汉阴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正好符合青花椒的生长条件。”曾兆敏说,在他的家乡,种植花椒素有传统。“只不过比较零散,不成规模。”
彼时28岁的曾兆敏已在外工作十余年,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高效益的花椒产业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这个念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没有人支持他放弃杭州蒸蒸日上的事业,回乡从零开始。
“太行村有大量荒废的山坡地,如果能利用起来发展产业,家乡一定能大变样。”年轻的曾兆敏把花椒的产地要求和市场前景仔细研究完,咬咬牙,把广告公司留给妻子,只身返回太行村。年夏天,他重新成为一个在田地里摸爬滚打的“农村娃”。
曾兆敏在陕西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花椒园内修枝。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邵瑞摄
赔了不止损,“汝之不惠”?
在当地鼓励返乡创业*策的支持下,曾兆敏承包了村集体名下的余亩土地。看着满眼荒芜的山地,想起儿时常听的故事,这个小青年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