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一号”AUV:智能化水平比“蛟龙”号更高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潜龙一号 无人无缆潜器(科学报图片)
多年积累走向应用,多项技术实现国产,多种研究水平先进
11月14日, 潜龙一号 从广州回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 家 。当地时间10月1日至12日, 潜龙一号 根据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关于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需要,对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进行了试验性应用探测。
抛绳、捞绳、回收、获取地形图 这些是在12天应用性试验中, 潜龙一号 所执行的一些规定动作。在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隐含着大量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圆满完成则是技术协同、数据融合的结果。
一个最精简团队
潜龙一号 是中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 十二五 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
从2011年年底立项以来, 潜龙一号 在研制完成后已经历过实验室测试、湖试、海试。在开展大洋应用性试验前, 潜龙一号 总设计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徐会希已胸有成竹,而副总设计师、中科院声学所副研究员张方生也对自己所负责的声学探测设备和系统充满信心。
当地时间10月1日, 潜龙一号 从美国夏威夷出港,海况很差。在此后的两天里,项目组成员 躺在床上什么都干不了,站起来就吐 。
然而,到了工作区和工作时间段,他们就必须进入工作状态。徐会希说: 痛苦的时候我们就硬挺着,干一会儿歇一会儿。
项目组共9人,其中6人来自沈阳自动化所,2人来自声学所,还有1位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 这是最精简的团队,以往作业大都是20人左右。 徐会希说,面对海况恶劣、时间人员有限、作业量大等困难,项目组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
在应用性试验的12天里, 潜龙一号 在太平洋下潜7次,在我国5000多米多金属结核详细勘探区近海底潜行作业近30小时,完成声学微地形地貌调查测线92.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