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河,一条大河,一条火石盆河,汇聚于道真南大门,名曰三江。岁岁年年,穿流而过。
河岸之上,几乎没有坝子,偶有一片长长窄窄的平地,也是汇集着省道、国道等的交通枢纽。
说起土地,三江人叹息老天爷有点儿不公平。全镇地势谷深山高,一匹大山斜斜的站在那里,坡陡,坡高,坡度超过65度,且多石头,俗称“石疙碗”。
三江社区党小组成员帮群众采收花椒
65度,咋种庄稼?石窝窝,咋长庄稼?
站在山脚手搭凉棚仰望大山,浅浅的绿色随坡延伸向四面八方,遮不住裸露满山的斑白,白的是老石头,绿色的是花椒树。
立冬后的三江,山上白雾茫茫。在三江社区花椒种植基地里,一块上海大润发超市直供基地的牌子十分鲜亮,一群外披红色马甲的技术员正在修枝剪叶,格外惹眼。
驱车上山,记者走进基地一看,全是石头,一棵棵花椒树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裂”出来的一样,如此严重的石漠化种出如此茂盛的“摇钱树”,不得不让人惊叹万分。
风很急,几乎咆哮而过,花椒树簇拥成团。最陡处约有90度,向下一看,不禁心头一颤。
看到我们站在石头边,一位好心的村民一把把我们拽过来,现在风大,小心被吹下去了。陪同采访的三江镇副镇长王旭提示说,村民们以前上山来,背篼稍不注意会吹下山去。
高的,矮的,深色的,浅色的,星罗棋布。指着满山的花椒,王旭有感慨到:这片希望之树不是一下子能发展起来的,靠的是党员干部群众整整花了好几年时间种上的。
三江镇副镇长王旭(左)与三江社区第一书记邹澄在马坪土花椒基地查看花椒长势
的确,看着眼前这满坡的花椒树,再看脚下这恶劣的生长环境,感叹油然而生:三江人是怎么做到的?!
“发展花椒,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今年70岁的村民张召信接过话茬。
早在年,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吴旭在深入了解后,带队到重庆、四川等地考察,结合三江特殊地理条件后,开始在三江引种发展。
“我们都支持,想到花椒经济效益好,一年能赚到钱。”当时流转土地,还是三江社区马坪土小组组长的张召信,一晚上就把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村民们都愿意,激情高涨。
石疙碗里长出的花椒
可没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们怎么知道,种下去还要管得好。一年下来,只看花椒树在长,却看不到果,两年下来、三年下来还是这样,树比人高,可谓“花繁叶茂”,可一到采摘时节,却颗粒无收。
缺技术、缺经验,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四年土地,流转土里的村民们心生埋怨,个个都把自家土里的花椒树砍了当柴烧。从此,当地村民“谈椒色变”。
时间到了年,现任党委书记杨永奇又经过一番考察后,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旧事重提,再次发展花椒。可是,在马坪土召开群众会时,村民们一个个手拿锄头弯刀,把干部们追赶了出去。好一阵,村民们见到镇村干部老远就躲。
“老张,您在家么?”杨永奇决心打开村民们的心结,想先找张召信聊聊。
“没在,我在县城看病。”电话那边,张召信回答。
“杨书记,我知道您是为大家发展致富好,谈其他可以,种花椒就免谈哈。”
吃了几次闭门羹,杨永奇还是不死心,发动干部下村广泛宣传。
“诸葛亮三顾茅庐,杨书记是八次亲自到我家做思想工作。”
“看着镇党委政府发展花椒的决心,和杨书记一心为民脱贫致富的态度,我才最终答应。”
“我当场给立下军令状,保证半个月完成马坪土组土地流转。”
回忆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张召信至今历历在目。
白天测量亩数,晚上发放租金,说到做到,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逐渐好起来。
与以往不同的是,三江镇在技术管理和市场销售下足功夫。
如何打开市场,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的作用,不仅决定“种什么”,更决定“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三江镇把产业选择和市场开拓都交给企业,政府做好服务工作,农民的任务就是种好地、保证产品品质。
示范带动。每个村先发展四十亩,作为实验基地,引进四川国光公司作为技术指导,确保技术员每个月到每个基地一次待一天,在种植户家住一晚。
跟着学,跟着干。几年时间,三江社区人人会种花椒,人人成为技术指导员。
就这样,三江镇的花椒每年以两三千亩的发展速度,占满了山头,种下了梦想。到目前,全镇发展1.2万亩花椒,全镇人口实现人均一亩,三江镇结束没有成型产业的历史。
“以前我们种植玉米,每亩最多能收入元,现在我们流转土地种植花椒,一亩地种植80株,一株年产10斤青花椒,按照今年五元一斤计算,一亩地能有元收入,除去种子、化肥等成本,一亩地元怎么都可以赚。”张召信心里一直都有这一本明白账。
看着家乡花椒种植能赚钱,很多外出外务当地村民返乡回来发展这一产业,郑素芬就是其中一个。
年,郑素芬回家过年后就留下了,亲自开辟荒山种植花椒。如今,郑素芬的这片宏素花椒基地已经发展到了多亩,去年收成15万斤,收益60多万元,带动当地18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
到目前,三江镇种植50亩以上花椒的村民大户有20多户,散户达多户。镇里的干部告诉记者:今年,全镇投产鲜花椒万斤,加工干花椒25万斤,产值可达万元,预计到年全产投产后,将实现产值万元。
“种得多不如种得好,种得好不如种得精,销售也一样,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到头来却发现还没有二级经销商赚的钱多。”看着目前三江花椒的良好态势,杨永奇又在思考,如何做到村民效益最大化,深加工势在必行。
深化利益联结保障。椒农与国光公司对接,购买花椒专用化肥每吨优惠元,流转土地种植花椒保底每亩元,每亩收入高于元的,按照纯收入百分之十参与分红,群众在基地上务工每天70元,按月结算。
龙头企业“领航”。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三江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花椒加工厂与县兴农公司合股,成立道真江农公司,结合三江镇花椒优质原产区优势,将优质干椒通过其检验、包装,并打造地域标识品牌,再通过其市场销售网络渠道进行批发、零售,从根本上解决“产销对接”不灵以及农产业价格低等问题,抱团联营共同发展。
“哪里有市场就往哪里走。”负责收购和销售花椒的公司负责人说,深圳、广州、南宁、重庆、上海,都有他们的订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其伦李杰
编辑张良胜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