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湿气一词,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宣教和科普,或多或少会谈及湿气。湿气,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基本上可将之分为内湿和外湿两大类。
外湿:则多感于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
内湿,则常见于脾虚失于运化。这就使得津液难以输布,聚而成湿,困阻于脾胃中焦。因此,不管是内湿也好外湿也罢,他们都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引发,相互交织成病。
而这里的湿气,作为病邪的存在,是最容易伤及我们的阳气的。这在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学中,是特别受重视的一点。
要如何判断阳气已被湿气给“憋住”了?
这其中,我们需要看以下三个信号。
一、看消化状态
湿气,最容易伤及我们的中焦脾胃。而脾本就喜燥恶湿。一旦被湿邪侵袭,那么脾胃就会最先受到波及。
而脾湿较重的人,身体基本就容易浮肿,全天小便不多,也不怎么口渴,大便不成形,排便也没什么规律,身体和四肢总有沉重感,舌边有齿痕,形体较为肥胖,眼泡有些浮肿;湿邪下驱于肠间,肠道内就容易出现振水声。
二、看呼吸道
湿气,可以说在体内无处不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而这里的“痰”指的就是痰湿。
具体要如何理解?
道理也不难,因为我们肺气的宣降,是水液输布的一大原动力。因此,和这湿气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体内痰湿聚集过多,就很容易让肺成为“储痰之器”。湿气蕴于肺,就会阻塞气道,我们就容易咳嗽,吐白痰,痰量大,质地或黏稠或清稀,同时还伴有胸闷。而这就是受痰湿的影响,肺中阳气不足,难以输布津液的所致。
三、看双下肢
湿气,还容易伤及我们的肾阳。而肾阳在痰湿的影响下,不能及时地蒸腾气化水液,这样就导致尿量减少,下肢就容易浮肿,腰部坠胀疼痛,怕凉。而还有的人则是排尿困难,小便淋漓不尽。
而上述,基本就是湿气阻滞阳气,令阳气不得升发的3个信号。当然,诸如犯困、食欲差、身体乏力等,也常伴而发。只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看,上述的三种情况,则是最为典型和常见的。
总的来说,出现了上述现象,我们就需要抓紧时间来温阳散湿邪了。
阳气要如何补?
培补阳气,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饮食;
第二个:运动;
第三个:中医调理。
①在饮食上,准备干姜研末,大米适量煮粥。早晨起床后空腹服用。因为干姜,性味辛热,入脾、胃、肺三经,善于燥脾湿。还能温肺化饮,对于湿邪弥漫三焦,阳气不得升发的人,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②在运动上,中医讲“动则生阳”,因此,有阳虚偏颇的人,就需要适当地锻炼来强壮阳气。
③中医调理上,比如说揉按阳池穴、阳谷穴、合谷穴、关元穴、命门穴等。
此外,再推荐一个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祛湿补阳方。组方出自南怀瑾的《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原方为: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这个组方,全是大热之药。我们常听长辈说,桂圆吃多了就容易上火,而这就是因为桂圆肉是热性的。
花椒可以温中散寒,能有效应对胸腹冷痛等。
艾绒,能通经活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
通过加味以后,酸枣仁可助眠、养心安神,还可补养心肝之血。
枸杞则可以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我们的肚脐,为神阙穴之地。总理人体诸经百脉,可以通调周身之经气,其脐下无脂肪隔绝,皮肤筋膜直接相连,最易于药物的吸收。
用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在晚上睡觉前贴上,天亮起床时取下即可。当然,还能再将双侧脚底的涌泉穴贴上,还可祛湿,效果更盛!
若是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腹痛隐隐、冷痛、宫冷、痛经等明显的阳虚症状的患者,想要改善体质偏颇,可在保证干净卫生以及消毒杀菌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作,一次多做些,多用一段时间,效果就会慢慢显现的。
要是嫌麻烦,条件不满足等,也可以直接用成品↓
买二发三北京同仁堂肚脐贴全新升级配方30贴/盒小店月销量¥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