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在这段时期的人,不由得会受到年末的压力和自然寒气的影响,显得日渐疲惫与憔悴。
加上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各处多到泛滥的垃圾信息的干扰,故而人一旦处理不过来,那么身体的精神状态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人一旦又长久处于这种状态中不去改变,那么就很容易形成“慢性的心理疾病”,续而像忧虑、忧郁、焦躁等情绪就会时刻伴随人之左右。
关于现代生活的这些问题,其实很早就被一个人给预言到了,他就是南怀瑾先生。在南先生看来,现代生活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心灵不受滋养反而受到消耗所造成的。
因此若想要早日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还得先把自己生命中的能量给补充回来,而怎么补充,南先生会从以下三点为大家逐一分析。
南师怀瑾:非淡泊宁静无以修身在南先生看来,大家之所以“累”,主要是动得太多而静得太少,以至于使自己渐渐进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地步,而时间一久,这身体想不难受,那都非常困难,所以,想要身体变得舒服,那么就必须理解和掌握“静”的奥妙。
首先关于“静”的理解,南先生曾在讲课问过学生们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他说:“今天你们大家自发地想静下来,不讲话。大家一定想,人为什么要不讲话静下来?”
在见众人无有回答的时候,他自答:“其实静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人要静,思想却不停。这是因为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止状态呢?没有。所谓静态,只是一种缓慢的动态,一种延长的现象。物理也好,生理也好,思想也好,没有完全的静态。”
接着,南先生还说:“而我们之所以要讲究静,正因为大家习惯了动态,自己忘记了生命的那个静态,更忘记了必须要把脑筋静下来,思想情绪完全静下来。一切的智慧,如果不是在静态中,是发挥不起来的。正如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由此可见,在南先生看来,人之所以要静,正与要给自己快乐是一样的道理。
而其中这个“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意思,正是老子认为:人可以因静而使心灵变得跟婴儿一般,从而快乐起来。所以看到这里,各位可千万不要以为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行为,应该将静同乐联系在一起,这样人才能变得更好。
南师怀瑾:欲静己身先静己之心另外在南先生看来,这个静字之中,正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所以南先生就想以此来要求大家每天都能学一学这个静的功夫。那么如何学呢?依南先生的观点来看,打坐正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修炼方法,而南师打坐一般分为以下四步,今天特来列给大家:
第一步:打坐前,先调整好呼吸,当状态渐佳时,将两肩放平,随后将手臂伸直以使关节气血贯通。
第二步:打坐时,要将双腿盘起,盘腿而坐会使人的姿势变得非常稳定,但具体如何盘还得依照个人体质而言,一般而言,标准打坐的要求是得让双脚脚心朝上,但如果你韧带不好,那就不要硬把双腿掰上,以免受伤。
第三步:进入打坐状态时,可以将双手手指呈以莲花状置于膝盖上,同时双目微闭,将自己的心情调整到宁静的状态中,接着让心态保持宁静,尽量不要想其他的事。
第四步:打坐的呼吸要尽量平稳与缓慢,每次呼吸要能感觉到小腹收缩,吸气要求吸到底,吐气则要缓慢且坚定,初学者可以短一些,可以到以后时间长了再慢慢适应,刚入手就不要勉强。
此外注意:打坐时间尽量挑选在早晨或黄昏,方向则要面向太阳,另外打坐时要尽量挺直脊柱,同时舌尖最好轻抵上颚。最后打坐之时,一定要让身体变得温暖,尤其是腹部,像现在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肚子居然是凉的,故而打坐时的心又怎能彻底安静下来?为此南先生还特意教授给了学生们一个打坐时可以轻松运用的“温脐法”
说起这个南怀瑾大师的温脐法,那可谓大道至简,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调理肠胃。这是日本人把中国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日本温灸器,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什么年纪的人都可以用,比较保险。
用到东西就三样,艾绒、桂圆肉、花椒,把这3种东西一起打烂,晚上睡觉时候挑一点,小指甲盖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小时候不懂事,有时候就会抠肚脐,这时我妈总会训斥我,说这个地方不能动,久而久之也就感觉这是不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其实肚脐就是我们唯一外露的穴位,神阙穴,有“命蒂”之称,它与十二经脉相连,与五脏六腑相通,可以说,保养好肚脐,就是护好了身体健康的第一步。
南怀瑾先生也曾说过,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它是会吸收的,我们在娘胎里的饮食、呼吸都靠着肚脐连接到母亲。他所发扬的这个灸脐法,也正是利用了肚脐与经络、五脏六腑相连的原理,让草本精华本身的作用得以发挥得更好。
我们都知道随着年纪增长,体内阳气越来越弱,所以老年人都很注意养生,无论在饮食还是作息上都有意地去补充提升阳气,反而是现在的年轻人,阳气伤得太厉害了,去体检也查不出什么原因,但就是整天没精神、累、无法言明的疲惫感。
每次跟我母亲出门,虽然他是阳虚体质,但是总是精神焕发,哪里都想逛哪里都想去,反观我自己,每次都想走走歇歇,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阳气过度耗损了。
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经常熬夜、又喜欢吃冷饮、油炸等食物,这些都是耗阳伤身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的疲惫或是跟我一样身上开始起红疙瘩,就是身体在给我们提醒,体内的阳气不足了,该想办法提升了。
如果你的皮肤总爱出油,油腻腻的总也洗不干净;
小腹总是凉凉的,手脚也凉;
宫寒,痛经地满床打滚;
体质很弱,总是生病;
特别容易上火,牙龈肿嗓子疼嘴角起泡都是家常便饭,那么就要注意,该提升身体的阳气了。
有人总是觉得养生麻烦,很难,就从来不去尝试,其实越简单的方子有时候越有效,艾绒、桂圆肉和花椒,这三种都非常容易买到,尤其是桂圆肉和花椒,更是平时吃的。
亲测有效,祛湿寒、湿毒的效果不错,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祛湿寒的,能感觉到身体轻松了,而且像湿毒的红色疙瘩也很少再起。
而且还无意间觉得脾胃更舒服了,贴的前几次,会有拉肚子的感觉,但是拉完倒也没觉得太虚,更像是清理肠道内的垃圾。反而之前一直凉凉的小腹变得暖暖的,很舒服。
趁着秋季排出体内湿寒,提升自身阳气,才能做到整个冬季少生病!况且这个比起艾灸方便太多了。
我母亲是阳虚体质,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做艾灸,但是弄不好总是容易烫伤,这个平和的灸脐法,既不用担心被烫,温和安全,老人都能用。
艾绒
是艾草也就是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也就是我们平时艾灸用的艾条的原料,艾为纯阳之性,能够驱寒祛湿,通经活络,行气开郁。
花椒
散寒祛湿的效果不错,通三焦,温脾胃,也是我们平时炖肉或是炒菜里经常会用到的佐料。
桂圆肉
入心经和脾胃经,有益气血,健脾胃,主要是补益的作用,像我们夏天容易气虚、乏力,就可以吃点桂圆肉。
这三味一结合,脾胃的寒气驱散了,阳气提升上去了,还有宁心安神的效果。正适合现在阳气耗损严重的人。
制作方法也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可以试试看。
材料:桂圆肉、花椒、艾绒按2:1:1的比例,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桂圆肉20粒、花椒30克、黄金艾条1根。再准备点医用胶布,如果对胶布过敏就弄点纱布或是保鲜膜都行。
方法:把花椒里多余的杂质、花椒杆捡出来,将花椒、桂圆肉(去核)放入料理机,打碎;把艾条里的艾绒取出,一点点加入料理机,继续搅拌,最终成为可以捏成球的粘合度。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到肚脐眼,用医用胶布贴住固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取出。
注意:第二天10点前要取下,不要久贴,如果上热下寒想去这个虚火,不光在肚脐要贴,脚底两个涌泉穴别忘了,不然这个火不光下不去,还容易火上浇油。
如果不愿意花时间自己搞,也可以用现成的肚脐贴,建议大家贴三天停一天,女性经期最好不要贴,艾绒活血的,容易血量大。我个人喜欢经期前贴,小腹暖暖的很舒服。
以及这2类人,不要贴!
1.小孩子,小孩子是纯阳之体,如果贴了容易让孩子烦躁闹腾,影响发育。
2.上火的人,像是身体发热发炎,或是嗓子肿痛,牙龈正肿着也别用,容易火上浇油,如果身体实在太寒,就和刚刚上面说的一样,在脚心涌泉的地方贴两个,或是等这个火消下去了在进行调养。
当然现代社会,生活紧凑,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橱柜,故而这边推荐使用北京同仁堂的肚脐贴,别看肚脐贴小小一枚,它可谓集现代工艺的严谨和古代典籍的讲究为一身。且用料丰富,自然不只有艾绒、花椒、桂圆这三宝。为此,即便不用以打坐,拿来辅助日常的睡眠,想来也是妙极的。
南师怀瑾:饮食不清焉能安心?若说打坐是闲时的调解,是由杂入静的过程,但毕竟时间持续还是太短,若想继续精进,则尽量得在未来克服两样“东西”,即饮食与男女,而依孔子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若难以克服,那么我们前期打坐就会频繁出现发麻和发痛的问题,此外肠胃不清亦会出现此类情况。
此外,打坐最忌选在饭后之时,这主要是因为饭后人体的血液多集中在胃部,而打坐对周身血气循环的状态要求极高,因而人一旦在饭后打坐,便会使原先可以打坐的时间大打折扣,再者所谓:“肠不清,欲不节。”,因而千万别忘了打坐对精神的要求。
因此,想要入定打坐,如果这肠胃不干净,那么打坐也一定是失败的,但现在修行养生者的毛病就在于吃的太杂,且吃的太“好”了或是太“杂”了,而一旦我们吃得过于饥饱,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各种毛病,所以日常的吃食必须调配适中,“荤不可落,素不可减。”方为养生之道。
再者古人认为,脾胃健康正与人的血脉健康息息相关,所谓“胃气衰,人阳减。”因此在调和脾胃的问题上,古人多以行血化气为目的,从而所用之方大多以膏为主,其中正以“六物汤材”为著名。
而这“六物汤材”的原料即山楂、大枣、麦芽、山药、茯苓与鸡内金。
六物汤材所用之物都易助脾胃畅通,但毕竟汤方难存,每用一剂然后再又煮一剂还是太废时间,不说如今光阴寸金的现在,即便搁到古代,没煎熬一服药材都得花上几个时辰,且又要有人在旁留心,实在太耗人力以至于不利生产。
因此人们便将这六物提前煎熬成膏,封装于罐,等什么时候感到行血困难、面色异常时再取出服用,而一般制作六物膏,需要历经选材、浸泡、煎煮、沉淀、浓缩、化膏、过滤、收膏这八道工序,若缺其一,则膏要么苦不耐品,要么涩难入口。
一般在家煎煮,需准备山楂克和30克的炒麦芽、鸡内金、茯苓、山药、大枣和冰糖克,接着将材料洗净控水备用,然后准备砂锅一口,加入漫过材料的清水再度浸泡2个小时左右,之后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2个小时。
当汤水收干一半便可关火滤渣,其后将汤水倒入铁锅,加入冰糖煮至粘稠便可收膏,成品六物膏色泽发亮,膏味清香隽永,滴水入膏可见成珠不散之象,谓此六物膏方乃成功。
山楂性微温,味道酸甘,入脾、胃、肝经,活血行气又化瘀,《本草纲目》记载其:“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但山楂生吃很容易胃里反酸,所以做熟了吃,尤其和鸡内金搭配在一起,效果更好。
鸡内金是鸡胃(鸡胗)中一层坚硬角质壁,当脾胃不舒服时家里老人就会用鸡内金炒菜吃,国人“以形补形”的能力非常强,我们知道鸡没牙齿,凡是吞进去的石子、铁屑都是靠着脾胃给磨碎掉,鸡内金就是主要磨碎鸡吃进去的东西的。
民国大医张锡钝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说,“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用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
故此我们脾胃里胀胀的,有了瘀堵,吃点鸡内金肯定不会出错,而且这样做还能用山楂和冰糖的味道,掩盖鸡内金本身的腥苦味儿。
如果懒得自己制作,也可以试试这款熬制好的山楂六物膏,里面除了鸡内金和山楂外,还添加了麦芽、山药、茯苓、橘皮这四种食材,不光清理,还有山药这味补益的食材在。从山楂的去核、清洗、榨汁、过滤,到另外4种食材的挑选、配比、融合,再到熬制、反复过滤等8道工序,才能制出这醇厚的山楂六物膏。
古方膏滋的制作绝不能心急,要低温小火慢熬,这才能更好保留食材中的营养,熬出来的味道也会更好,而且重在选材,山楂一定要用鲜果山楂,基本20斤的鲜果才能熬制出1斤的膏体。
这款膏滋透亮清澈,闻上去就有一股清甜的感觉,浓稠拉丝,没有任何添加剂、增稠剂,老人和小孩都能吃。
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开胃,山楂的酸,怀山药的甘,陈皮的辛香,冰糖的甜,这几种食材搭配,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都十分不错,可以当果酱涂在面包上吃,也可以用温水冲泡着当饮品喝,在享受这种美味的时候,就把我们的脾胃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