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封面人物魏安智匠心守山野,椒香满天下农
TUhjnbcbe - 2025/1/9 0:32: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闫瑜涛胡润田燕军锋郭媛媛

40年前,他来到了“农神”后稷教稼之地,把青春奉献给秦巴山区的沟沟峁峁,从此再未分离。

他历尽艰辛,把真情融进陕西凤县、甘肃武都、河南三门峡等地的山山水水,打通了花椒由低产变高产、有刺变无刺、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任督二脉”。

他心系民生,不像专家像“庄稼”,把论文镌刻在大地上,用无悔的坚守诠释了当代追梦人的“工匠精神”。

他就是被国内外学界誉为“中国花椒之父”的魏安智教授,他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林业局花椒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花椒产业创新联盟主席。

羽化成蝶,让世界发现“凤椒”

《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大于蜀椒。”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椒,府(汉中府)俱产,出凤县白石者佳。”由于凤县地处秦岭北麓,处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当地特产“大红袍”花椒闻名遐迩。然而,每年4月中下旬,花椒花期时的霜冻,总会导致当地花椒歉收,再加上病虫害严重和管理水平低等因素,甚至会绝收。

打开回忆的记事本,那是“年的第一场雪”,当时凤县全境花椒仅留存万株,产量低还不稳,陷入“树老株黄”困境,市场呈现“有价无市”的状态。一时间,不少农民开始砍花椒树改种核桃树或苹果树。“有收无收靠天,收多收少靠人”。这是年以前凤县花椒产业的真实写照。

如何跳出“生死一搏”的发展困局,实现凤县花椒的“惊险一跃”?年,凤县县政府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求助。“我当时还在学校的科技推广处,听到此事后急忙下去调研。”魏安智透露,第一次是悄悄下去的,当地政府部门获悉后让他讲几句话,由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他就没敢讲话。“第二次下去时,干部群众一听专家来了,把我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着椒农那种迫切的眼神,我无法再次拒绝,于是就硬着头皮上去讲一讲。回去后,我马上恶补花椒这方面的知识。”面对记者,魏安智打开了话匣子。

道阻且长,虽远必达。魏安智带领课题组杨途熙、王胜琪、刘永红等人,深入凤县的沟沟坎坎、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找准病根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整形修剪、平衡施肥、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在老百姓身边建立科学的花椒试验示范样板。“为了解决凤椒易感病、难采摘的问题,而且又不失去凤椒特有的品质和风味,我们在对凤县花椒种质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连续十多年的试验研究,选育出‘凤选1号’和无刺花椒等优良新品种。”据魏安智介绍,凤县花椒产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激发了群众种植花椒的积极性。当地还成立了以魏安智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全国首家花椒试验示范站,其科技推广、培训咨询,信息集散技术创新等方面科技优势进一步彰显,让凤县花椒产业实现了“逆风飞扬、惊世跨越”,成为椒农增收致富的“金豆豆”“钱串串”。

“抚今追昔,能不慨然!可以说,没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没有我们凤县椒农的富裕。这个产业真正成为我们开展山区群众精准扶贫的‘一号工程’!”凤县花椒局原副局长巨成霖提起凤县花椒的前后变化,十分感慨。

“椒香”辉映,痛并快乐着

“以前搞花椒育苗,3年了苗子还是出不来,我们发现问题出在缺水分上。后来,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简单易学的‘傻瓜技术’。比如覆上塑料薄膜,便可以解决水的问题。此外,剪断花椒苗一截根系,去掉毛茬,栽植后成活率也会提高。农民不理解‘愈伤组织’,我就给打比方解释:切菜受伤后的口子,由于切口平滑,伤口容易愈合;碰撞之后的伤口,则很难愈合……”魏安智表示,高深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都需要总结,最后才能形成通俗易懂、沾土就灵的农业科技。

回忆不只是美好,也有很多伤感。由于身兼学校的行政工作,魏安智只能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到试验站上工作,每年的休假只有十多天时间。“我去年到站60天,这是有记录的。不过,并非每次去都是一路顺风,也会遇到紧急情况。那天是中秋节,我让试验站上的其他人回家与家人团聚了,我去站上值班。我晚上八点从学校出发,驱车三个多小时后才能到达试验站,当时天上不但没有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而且路上还遇上了大暴雨。有时遇到塌方和水坑,有时挡风玻璃前面雷电交加。当时,一路上总共才有两辆车,前边的车后来还进了加油站躲避。为了赶工作,我一口气开到了试验站,这其实也没啥大不了。”魏安智轻描淡写,似乎这就是他平凡的一天。

“除了生病,有时候还会遇到车祸、受伤等意外情形,那就不是事儿。”魏安智回忆,有次他赴某地花椒主产区进行技术指导时,开的还是刚买的新车,路上便碰上了交通事故,当时他一看自己无大碍,于是先把车放下,步行直奔田间地头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后来,当地村民获悉此事后,纷纷给他留下联系方式,热情邀请他来家中做客。“村民抢着拉我去家里吃饭,还说我是‘科技财神’。你帮了农民,哪怕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是举手之劳,他们也会真心真意地感谢你,甚至记住你一辈子。”魏安智认为,农民辛勤劳作,淳朴善良,也是他见过的最可爱的人,他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花椒市场需要“危言”

“家栽一棵花椒树,解决全家油盐醋;家栽十棵花椒树,解决一家衣和裤;家栽百棵花椒树,快步奔向致富路。”这是椒农编的顺口溜,这也折射了他们的幸福心声。在魏安智教授的牵头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10余家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花椒产业创新联盟。目前,我国花椒栽培面积约万亩,年产35万吨,形成了年产值多亿元的大产业,在促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魏安智认为,黄金十年已臻鼎盛,中国花椒市场仍有“盛世危言”。“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发展花椒产业,‘这把火’烧得有点旺。按照我国目前花椒已栽植的面积来计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如果再大干快上、盲目发展,花椒的价格可能会断崖式下跌。”作为国家林业局花椒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魏安智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魏安智:“可以称您为‘花椒之父’或者‘花椒第一人’吗?”“这个不对,只能说我作过比较重要的贡献。”魏安智纠正说。他谦虚求实的作风,令在场记者肃然起敬。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花椒是一个很好的产业。一生只为一事来,我们要从技术角度为国家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魏安智对椒农和大山的告白。相信通过前赴后继的“花椒人”的共同努力,花椒产业有望成为“富民一号工程”。花椒,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期许,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料”。

来源:聚杨凌

1
查看完整版本: 封面人物魏安智匠心守山野,椒香满天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