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大概都曾这样想过:犯懒不想烧菜煮饭的日子,能到住家附近某个小馆里,点几道家常炒菜,一两条或煎或炖的鱼,再配上几样时蔬,一碟卤菜,偶尔还能吃一顿饺子换换口味。价格要亲民,调味要简单,要少油少盐,老人小孩都吃得安心……如此这般,那该多好!
但这样的食肆终究世间难寻。细想一下,开这种的馆子也必定要是一位家庭中精于烹调的妈妈,时下那些逐利的生意人总不肯老老实实做出一点家常味道来。开店的人,还须得持有一颗服务街坊的热心。
在我们县城还是有几家这样可以拿出来说说的小店,四姐和蒋姐的小酒馆就算其中一个,两个不大的门脸,并不十分招人注意。墙面素贫,窗明几净,并无花哨的美食招贴那一套,但每至饭点,店里总是门庭若市,在座食客亦多半是街坊四邻和旧相识。掌勺的是一位和颜悦色的中年妇人,大家唤作“蒋姐”。专司点单买单的也是一位妇人,无论老少,都叫她“四姐”。四姐年岁大约与蒋姐相近,但说话行事却全然不同。客多时,她雷厉风行,毫无忸怩之态;客少时,她又能坐下来陪你喝上两杯。那份明朗豪爽、风风火火,绝不令人厌恶。
蒋姐从前在附近的小镇上开了十来年的服装店,四姐经营一个水果摊,两人是好友。后来她们的女儿都来县城里读书,为了陪读,两位妈妈就放弃了原来的营生。因为蒋姐烧菜好吃,两人便开了这间“合口小酒馆”,到如今已四年有余了。
蒋姐和四姐的小酒馆,独特的家庭式制吃风味和浓郁的人情味,皆不同于坊间食肆。她们做的是街坊生意,收费不高,地方不大,但无论你什么时候去,店堂、厨房总拾掇得干干净净,蒋姐家住合口,每天一大早从小镇上带来当地市场最新鲜的土猪肉、*牛肉以及乡下应季的各样瓜菜,且挑菜仔细,洗涤也勤,于食材上便颇见其用心。
蒋姐厨艺精湛,所用佐料不过最家常的那几样:菜籽油、生抽、老抽、陈醋、辣椒粉、姜蒜、鸡精。做的也是当地人平时家里吃的菜:肠子猪头肉、家常鱼、家常牛肉丝锅、炒时蔬……肉汤圆、肉饺和卤菜则常年都有。无论多忙,看她总是有条有理,丝毫不混乱,一位主妇一位妈妈的自信从容处,遂可见一斑。
小酒馆的招牌主食是肉汤圆和饺子。汤圆馅用的纯瘦肉,全靠手工剁上劲。饺子馅是五花肉加韭菜,咬开里面还带汤汁,又滑又鲜。晚归的人作为宵夜吃起来,更有家中妈妈的风格。店里几个帮忙的妇人手脚也特别麻利,迎来送往,有说有笑,生意再忙,哪儿哪儿都不会乱,这是此店之中最美又难能可贵的风景。肉汤圆和饺子均是现包现煮的,你打店门口路过,单看几位阿姨娴熟利落的手上技艺,便生了一吃的浓兴。
卤菜,也是小酒馆一项极见品味的地方。店里常年开着一口卤锅,种类极为丰富:卷肠(小肠皮)、猪耳、猪手、牛肉、肥肠、豆腐、藕……一盘一盘整齐地码在那里,精致而洁净。四姐负责切拌卤菜,随点随切,加上麻油、花椒油、辣椒粉、生抽、葱、姜、蒜拌匀就好了。卤菜可凉拌,也可拜托蒋姐回锅炒一下再食。
店里没有固定菜单,客人有什么要求就和两位姐姐商量着做。遇上像我一样麻烦的客人,有时嘱咐“不放鸡精,多放青蒜,少油”,即使百忙之中,她们也乐意照做。客人再多,你也听不到催菜的抱怨声,更见不到因照顾不周而吵嚷起来的。老客人进店坐下,早已想好要点什么,随后给自己倒一杯茶,安静等待,顾自进食,吃完起身,会钞离去。他们自在随性好似出入自家厅堂。而那份耐心和理解,是对苦心制食者最好的致敬!
小酒馆简单纯正的味道,是其他饭馆里吃不到的。在盲目追逐重口味的当今餐饮潮流中,能把家常小菜烹饪得如此清爽又如此鲜香,而不以浓腴重彩吸引食客,这必然与蒋姐和四姐的个人品味与坚持有关。
小酒馆只做午餐和晚餐,晚上八点后便不再炒菜了(因为蒋姐要回合口),略有一袭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况味。每当夜幕降临,食客围满餐桌,翻台要翻好几次。夏夜里更甚,恨不得摆出一条街。
在蒋姐和四姐的小酒馆里,无论是觥筹交错的众人,形单影只的独食者,或是满口甜腻的恋人,都能从食物中感受一种人情的温热,一种被照拂的体贴。
摄影食物:
彩味之行风一样的婶子文字:昌敏
原创图文,版权归
彩味之行新浪微博:
彩味之行风一样的婶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