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春(射洪)
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时,正是年代中期,一年到头难得沾点油腥。然而,每天上午9点过,我坐在教室里便会嗅到一阵阵肥肠的香味,那香味常让我垂涎欲滴,上课走神。
肥肠味是从街上小饭店的墙缝和门窗挤出,悠然越过小桥,悄声钻进教室,毫不迟疑进入我的鼻腔,扰乱了我的味蕾的。
每到上午9点过,我们吃了稀汤饭的肚子便饿得咕咕叫。10点过,随着课间操结束的一声“解散”,要吃肥肠的同学怀揣着父母给的一毛钱,跑过小桥,像一群讨厌的苍蝇,围在饭店的灶台边。煮肥肠的大铁锅里翻腾着的“咕嘟咕嘟”声听起来是那么悦耳,锅里此起彼落冒起的一个个圆形小花朵看着是那么赏心,袅袅升腾的白烟嗅着是那么诱人。
“闪开,闪开!还没粑,别烫着!”掌勺的梁大爷会冷不防地对我们大吼一声。我们立即散开,几秒钟后,又像橡皮筋似的缩了拢来。一双双贪婪的眼睛看着锅里翻腾的肥肠,是那样的急不可耐。
“排队,排队!”跑堂的董孃在喊排队,也就意味着肥肠要起锅了。大家兴奋得叽叽喳喳、你推我搡,赶紧排成一字。站在灶台边的董孃笑眯眯地从我们手中收了一块领食的小竹牌子,递过一小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肥肠来。
名义上是吃肥肠,其实肥肠没几块,碗里浅白色的才是肥肠,深紫色的是血旺,黑褐色的是肺叶,还有红辣椒、青花椒以及大蒜、生姜、八角等。当然,要是没有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去腥增香,肥肠也就不可能那么味美鲜香了。
要是时间还早,一小碗肥肠你尽可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要是上课铃声急促地响起了还没吃完,再烫也得狼吞虎咽,然后一边咀嚼,一边拼命往教室奔跑。冬天吃肥肠,不仅解馋解饿,而且还驱寒。吃了肥肠往教室里一坐,一说话、一打嗝、一出气,就会弄得满室生香,也会惹得身边的同学直咽口水。
肥肠虽然味美,卫生却不敢恭维。每当吃得津津有味时,总会突然吃到几根长长的猪毛、米粒大的糠壳,最后喝汤,还会有沙粒嗑牙。不过,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吃兴,而且吃了这次还想着下次。
董孃看到我们吃得奋不顾身,常会笑着对我们说;“娃儿些,要想一辈子都有钱吃肥肠,就得专心读书哩。”
是啊,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拿得出一毛钱来吃肥肠的。就拿我来说吧,这一毛钱都是家里卖竹子卖鸡蛋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因为,一毛钱可为家里买一斤酱油、一斤多盐巴或者差不多一斤米。那时我就想,以后我挣了钱,不仅我要把肥肠吃个痛快,而且还要把全家人带到梁大爷董孃这个小饭店来把肥肠吃个痛快!
多少年过去了,我工作了,也不缺少吃肥肠那点钱了。然而,当我故地重游时,梁大爷和董孃都作古了,篱笆土墙的小饭店变成了一栋漂亮的砖瓦楼房,当年飘香的肥肠味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
我曾按梁大爷的方法在家里做过肥肠,不好吃;在大酒店,吃过特级厨师作的肥肠,也不觉得特别好吃。细细想来,不是梁大爷董孃的厨艺有多好,而是时代变了,当年那些诱人的美味在今天大都觉得不好吃了,又岂只是肥肠?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投稿信箱:huaxifukan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