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金秋劲吹轩岚诺,白露巧遇中秋月
TUhjnbcbe - 2023/2/7 22:35:00
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0174.html

近日台风“轩岚诺”登陆浙江、东海沿海,辐射上海滩。风邪是外感邪气,属于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9月7日白露是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尤其重要。

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

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

临床中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

刘医生建议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不如采用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

以下是笔者的对于白露养生的几点建议:

一、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

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

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二、穿衣适当,穴位保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者为上乘。

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

三、防寒防燥,健脾利湿

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

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

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

突遇“轩岚诺”后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便要防燥生津,最好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服中药患者万不可因为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

《*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而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或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或是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

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

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瓜等。

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这样反而诱发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

广东民间历来秋日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应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四、自然降温,节制空调

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

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

《*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秋劲吹轩岚诺,白露巧遇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