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间小食铺,贩售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食物,有些人开在巷子里,有些人开在内心深处。
夫人爱吃臭鳜鱼,她给我讲她大学的那次分手,在食堂看到人家小情侣打情骂俏,抢对方的菜吃,自己入了戏,大哭,眼泪吧嗒吧嗒的都滴进了面汤。和她一个宿舍的大刘拍马赶到,怒斥:分手了你怎么不去吃顿好的?随即拉着她去吃最喜欢的臭鳜鱼,吃着吃着,突然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咬牙切齿的说:“妈的,从今以后再没人跟我抢臭鳜鱼吃了。”
讲完这段,夫人严肃的跟我说:“所以,不管多悲伤,我都会认真思考今天吃什么。”她这一路下来,确实贯彻执行得很彻底,而按她的说法,大刘请她吃的那顿臭鳜鱼,至今尚未找到能与之媲美的同款。有时候我在想,固执的也许不是味觉,而是记忆吧。
我不偏食,很多都爱吃,如果一定要选最想念的食物,我的答案是南瓜,这与我姥姥有关。她走的时候,我还处于并不知道“你姥姥死了”具体含义的年纪,但姥姥做的老南瓜,在小葱、花生碎和花椒叶爆香下散发的味道,至今仍旧会萦绕在我的舌尖,虽然那是我的想象,但却好像那香味有形状一般的具体。
她当然不会用南瓜做蛋糕,但老南瓜里面有她的生活信念和哲学。老南瓜一般或蒸或煮,果腹是主要目的,毫无疑问是贫困生活的印记。姥姥的煎或炒,那是一种生活姿态:即使糟糕的境况,低劣的食材,也要认真仔细的做出仔细的丰富的味道。
多少难以忘怀或是铭记一生的食物,是因为其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自己都分不清楚,自己是难忘那一刻味蕾的满足,还是与之相关记忆里的人或事。若要问什么食物最想念的,往往答案都出乎意料。
老友肖大哥是闽南人,他最记忆深刻的是结婚那天吃的一碗毛血旺。婚宴当天,在酒楼折腾大半天,一口没吃,小两口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好不容易有个间隙,成都老婆让厨房做两个下饭菜。
这份毛血旺够辣,够咸,够烫,毫不留情让老肖流鼻涕眼泪花花的。他吃得滋滋啧啧,吃得满头大汗,她递过来纸巾,冲他傻笑,两人大口的吃,吃完拍肚子,心满意足的样子,好像拥有全世界。肖大哥穷尽形容词和肢体语言,多次向我描述那晚毛血旺。要我说,就是幸福才让这碗毛血旺变得独一无二此生难忘,也让一个闽南人开启了嗜辣的人生新旅程。
刚刚实现了财务自由的老谢说,10多年前去虎跳峡,归途上下大雨,公路一侧是山,一侧悬崖,泥石流和小规模塌方分居前后,进退不得,老谢和多辆客车夹在了中间,几十号人人被困在原地7个多小时没有东西吃。幸亏当地一位人家愿意做东西给大家吃,鸡蛋面,2块钱一碗,是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比什么米其林都好吃。
鸡蛋面是艳遇,有些则是细水长流。老谢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哨子面,恨不得一天也不能离开它。关中西部地区婚丧嫁娶满月百天过寿都离不开这个东西,人们调侃大龄青年常说:今年你的臊子面吃的上不?老谢说:天天都的吃。
所以说,食物会透露出你是谁。哨子面之于关中,热干面之于武汉,担担面之于成都,都是乡愁。生活将你大卸八块,总会有某个时刻、某个吃食能将你拼凑起来,这种属于你血液里的味道能牵引着你回首美好往事一点也不心虚。
我和小钟20多年前从一个小县城来到大北京,我倒是经常回老家,小钟则很少。去年我俩一同回老家过春节,小钟返乡的心情是异常沉重的,十年前返乡,小芳喂他吃红薯;如今返乡,小芳的老公喂他吃白眼。
年月是一堵墙,故乡已无法触摸,旧情人更不能触摸。小钟拉着我去吃牛骨头,双手捧着牛膝骨啃着啃着泪流满面。在北京这个来路不明去路不清的地方,自以为出神入化,自以为断却尘缘,一盆牛骨头就让小钟现了原形。20多年前,穷小子消费不起,吃顿牛骨头都要攒钱好久。那是我们高消费的代名词,是心目中殿堂级的家乡美食。现在的牛骨头几乎代表了我们的前世,不知这家40年老店把多少乡愁做进了这盆牛骨头里呢?抑或是小钟滴进去了多少饱含深情的泪水?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胃在心下面,胃比心诚实,把胃伺候好了,心里就踏实了。所以,食物自有它的力量,它抚慰心灵,给人以勇气。是故事馋人,还是食物馋人?分不清楚也罢。人的味觉系统里总有几颗地雷,在代际传承中流传下来,在某时某刻,引爆满满回忆。
你不得不承认,“今天吃什么?”“今天怎么吃?”“和谁一起吃”,认真对待起来时,会让这一天和之后的某一天意义非凡,所以,接下来要介绍的两本书,就有了别样的价值。
《吃和远方》
《吃和远方》,讲的也是一个普通的道理:“食物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它抚慰心灵,给人勇气。”但作者硬是凭着一支魔幻的笔,把你我熟悉的美食的江湖写成了一个步步惊心、斑驳陆离的神话世界,其中的食物会说话,会跳舞,会唱歌,会粲然一笑,会悠然一吻。
《世界美食清单》
《世界美食清单》,一本由LonelyPlanet汇聚世界知名大厨、美食作家的探索结果。这份世界TOP的美食清单,是一本追逐世界美食的指南,也是一本“埋雷”索引。明年你在布拉格吃的大肘子,20年后也许就能成为毕生最甜美的回忆之一。
丰满内心的小食铺,让人拥有更多不经意的美好。人生那么长,怎么能不吃东西呢?
*本文插画皆来自《吃和远方》一书,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视觉设计负责人钱若斐创作
本文授权转载自“孤独星球杂志”作者:楼中楼